梨园文摘:新中国成立后山西戏曲工作回忆(二)
山西省戏剧研究所的前身是剧目审定组,成立于1953年,成员有刘鉴三、李星五、袁毓章、高鹏、郭少仙、罗仁佐、洛林、卢未凡、王辛路等人,由刘鉴三同志担任组长,至1958年,张一然、刘元彤、孔庆华、董新良等同志回来后改为戏剧工作研究室,继改为实验剧院,除图书资料留在
山西省戏剧研究所的前身是剧目审定组,成立于1953年,成员有刘鉴三、李星五、袁毓章、高鹏、郭少仙、罗仁佐、洛林、卢未凡、王辛路等人,由刘鉴三同志担任组长,至1958年,张一然、刘元彤、孔庆华、董新良等同志回来后改为戏剧工作研究室,继改为实验剧院,除图书资料留在
“和顺县晋剧团”这六个字,在山西老戏迷耳朵里,是一声梆子腔的“炸雷”;在00后眼里,却可能连词条都没点开过。它1956年“出生”,2003年“注销”,中间47年,把晋剧从太行山唱到东南亚,又把“散伙饭”吃成了“暂停键”。20年后,它借非遗的东风复活,却换了一副
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,活跃于省城太原戏曲舞台的晋剧中路梆子剧团主要有4个,即刘俊英挑班的晋声剧团、冀美莲挑班的新化剧团、丁果仙挑班的新新剧团和张宝魁挑班的人民剧团,均属民营性质的破锣制班社,演出地点分别在南仓巷新华舞台、开化寺新化剧院、南肖墙和平剧院、校尉营